在垃圾分類的情況下,是否有可能只為“分類垃圾桶”生產商帶來生意?智慧垃圾分類怎么樣?年輕人是否還有機會分享垃圾分類的大趨勢?
最近對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青年網的采訪發現,與廢物分類相關的創業項目正在年輕人中間出現。年輕人的目標是“細分市場”,并找到值得他們自己努力的新方向。
“垃圾分類最直接的好處是社區是干凈的。隨著15天內金茂大廈(420.5米高)的垃圾堆積,上海將無法在明年收拾垃圾。”上海的一些居民社區在公眾場合,市民經常看到一個小女孩,她身著簡單流利的上海方言,在垃圾桶里宣講垃圾分類。
智慧垃圾分類怎么樣? 阿姨、媽媽們不知道的是,這位與鄰里委員會干部差別不大的上海女孩是世界頂級大學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一年多來,她在上海經歷了88個社區,并教導居民分類垃圾。
從一個舒適的公務員到一個“沃克”,他辭掉工作,專注于戶外運動,然后去哈佛大學和她的丈夫一起學習,“我不小心”也獲得了哈佛大學文憑碩士學位,周春的“十年青年“,讓很多人羨慕,她也一步步環保。 2018年,在上海試驗廢物分類的機會下,她開始了一個新的計劃,即咨詢廢物分類項目。
雖然目前這個項目的盈利能力不盡如人意,收入還不能達到普通白領的水平,但周春說:“環保是為了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是為了后代,這是我們最初的心。
1984年出生的周春老家在上海浦東農村,距離上海最大的垃圾填埋場——老港鎮填埋場不遠。幼時見到的“大片的垃圾堆”令她印象最深,“家旁邊的斜坡被其他地方偷倒來的生活垃圾幾乎填平,垃圾集中焚燒時會有難聞的氣味。”兒時的周春,有時甚至會在垃圾堆里翻翻找找,玩得很開心。
一次在澳大利亞的旅行中,周春看到沿途有許多環保生態廁所,不用水沖,而是用谷殼掩蓋。這種做法,不僅能夠掩蓋味道,還能幫助發酵堆肥,堆肥箱放滿之后由直升機運走,最終還田。先進的環保理念第一次令周春大開眼界:原來環保也能這么高大上!
2016年從美國學成回國后,她做了兩年多有機農產品創業,公司獲得了兩輪融資。但兩年后誤打誤撞,她改行做起了垃圾分類。有一次,她去上海長寧區某街道一家居委會拜訪,一個居委會書記對周春開玩笑說:“賣有機農產品還不如來幫我做垃圾分類。”
2018年9月,她接下了第一個垃圾分類項目:幫一家老小區定制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培訓志愿者,并推進方案執行。她面對的,是一個始建于1950年代的老舊小區,高空拋物、垃圾亂扔、物業推諉等問題不斷。甚至有個別不愿意分類的居民,賭氣直接把垃圾甩在居委會門口或者工作人員辦公桌上。
面對這些情況,周春和志愿者都一一耐心勸解,身體力行幫忙。一個月后,那些反對聲最激烈的居民,成了小區里垃圾分類做得最好的幾位。
周春團隊目前有8名全職員工,有的是日本、英國,芬蘭的留學海歸,有的辭了外企高薪工作或者放棄了高薪工作機會,有的去過西藏支教、去非洲扶貧,也有瞞著家里偷偷來的。
環保達人跟蹤“垃圾去向”
智慧垃圾分類怎么樣?宋慧是上海愛芬環保科技咨詢服務中心的總干事,36歲的他已經與垃圾打了近10年的交道。他干過很多“蠢事”,比如辭去外企高薪工作自己創辦公益組織,比如吃力不討好地待在小區垃圾桶旁教居民怎么把垃圾分類,又比如,清晨五六點鐘起床開車跟蹤垃圾裝運車。
從2011年開始“與垃圾為伍”,宋慧和他的團隊目前已經為全上海309個社區制定并執行了垃圾分類宣傳、推廣、落地計劃。看到居民定時定點拿著不同類型的垃圾袋出門扔垃圾,是他最開心的事之一。
“之前居委會、物業都拿垃圾分類這件事沒有辦法,他們能做的最多就是挨家挨戶發放分類垃圾袋。”在上海各種小區的垃圾桶旁待下來,宋慧發現,自己團隊能做的其實有很多。比如,愛芬環保每次入駐小區前都會進行一個垃圾分類行為的入戶調查,分析小區的垃圾分類情況,再制定專業的執行、推廣方案。
這種推廣包括但不限于挨家挨戶上門宣講、雙休日舉行大型宣講活動、志愿者在垃圾桶旁蹲點指導、帶社區居民參觀上海最大的老港垃圾填埋場等,“得讓老百姓覺得,做這件事情很有必要”。
有一段時間,小區里的居民對“垃圾去向”問題特別敏感。“小區業主群里討論說,垃圾混裝、混運的情況很突出”,分類率原本可以達到90%以上的小區,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大幅度下滑,很多本來認真分類的業主不分類了,“大家覺得,反正分完要混裝,有啥好分的?”
較真兒的宋慧決定一探究竟。他清晨五六點鐘起床,跟著小區里運濕垃圾的車輛一路開到了垃圾場。他從垃圾場的門縫里朝內張望,拍下了一段珍貴的影像資料。
畫面中,一名工人穿著橡膠筒靴,在一個垃圾池子里撈塑料。“他是在濕垃圾堆里撈其他垃圾”,宋慧一邊給居民們播放視頻,一邊告訴居民,“如果濕垃圾分類不純凈、不除袋,垃圾場就需要工人在特別惡劣的環境下進行分揀;如果大家不分類或者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分類,工人會判斷這是混合垃圾,會一股腦兒全部扔進需要焚燒的爐子里或者進行填埋,不再進行二次分類,這會對環境造成損害。”
“有圖有真相”的解說,破解了小區居民的顧慮,他們開始重新認真分類。“垃圾分類的源頭在老百姓,老百姓的習慣最難改變。”宋慧說。
團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的統計,目前像愛芬環保一樣從事垃圾分類的青年社會組織已經有30余家,他們每天都在用更加專業的手段讓垃圾分類“入腦入心”。為此,團上海市委還發布了面向全市青少年的垃圾分類倡議和上海青少年參與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五項行動計劃。
“水熱魔法”助力濕垃圾變身優質肥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注意到,周春和宋慧們“高大上”的環保夢,很有可能在上海交通大學華景科學與工程學院一群年輕學生的手里“夢想成真”。
在沒有臭味的情況下,上海交大金放鳴教授帶領的團隊如今可以通過工業化手段,實現1小時內處理完濕垃圾,且余下的“廢水”和“廢渣”還可用于農業肥料——第一臺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濕垃圾技術裝置投料運行測試成功。
這個裝置就像個“水熱魔法師”,吞進去的濕垃圾全部都能轉化成優質的農業肥,設計日處理量為100噸。
據悉,濕垃圾中的有機物經過水熱氧化技術轉化后,產生的“廢水”含有大量有機質和其他營養物質,是高品質的液肥,能夠直接用于農作物施肥或水產養殖;固體“廢渣”是腐殖酸原粉,經過加工后可以用于土壤污染修復、沙化地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大氣污染修復、水體污染修復等,也可以直接用于農業施肥。腐殖酸類物質是凈化生物圈、改善生態環境的寶貴資源。
智慧垃圾分類怎么樣?相比于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濕垃圾厭氧發酵技術,水熱氧化技術可以做到高度集成化,廠房占地面積大大縮小,日處理100噸濕垃圾的處理能力的水熱處理核心部分只需60平方米左右。該技術規模化程度高,可以根據需要建造大、中、小型裝置,應用于城鎮、商場、學校等不同場景。
據了解,目前世界各國應用于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主要是焚燒、填埋和發酵。縱觀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垃圾處理技術,在餐廚垃圾的處理中,應用最多的是厭氧發酵或好氧堆肥技術,相比之下,水熱資源化技術具有占地少、速度快、無三廢、無異味、無毒害、產率高、產品經濟價值高、投資回收周期短等優勢。金放鳴說,未來這一技術有望替代現有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成為引領世界垃圾處理技術的風向標。
他介紹,目前,全國的生活垃圾中的餐廚垃圾占比達到50%以上,現有水熱資源化處理技術可以將此部分垃圾完全資源化利用,加工處理成高附加值工業產品;而在不久的將來,占生活垃圾總量約40%的干垃圾也都將實現水熱資源化回收再利用,人類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將達到90%以上,實現戰略性垃圾全品類回收再利用。
金放鳴團隊未來將與不同部門協作實現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積極推廣水熱資源化技術,讓有機物垃圾通過循環利用變廢為寶,使城市生活垃圾真正實現減量化、無害。
Copyright ? 杭州申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備案號:浙ICP備1900074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