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走出大門,84歲的村民崔金鐸隨手把西瓜皮、蔬菜葉子放進門口綠色易腐爛垃圾箱內,把破舊抹布、方便面外包裝放進藍色不易腐爛垃圾箱內。垃圾收集員姜翠卿騎著垃圾清運車用空的垃圾箱將滿的垃圾箱替換下,然后運到村外的分類垃圾桶內,這樣的一幕,已經在譚彪莊村上演了近一年的時間。
“說實在的,剛開始,還真不習慣, 覺得垃圾扔桶里就行了,為啥還得費工夫分類,不過養成習慣就好了,也挺簡單的。”崔金鐸老人說,現在已經形成習慣了:剩菜剩飯會爛的,要放在綠色的可爛垃圾桶里;餐巾紙、尼龍繩這些不會爛的,要放在藍色的不可爛垃圾桶里。
崔金鐸老人所謂的“挺簡單的”,離不開譚彪莊村村兩委班子做的大量努力。垃圾分類工作要做好,必須要抓好源頭,為破解部分村民“不愿放、不會放”的難題,村莊成立了黨員分類工作隊,每名黨員包12戶,實行劃片包戶,組成村莊網格化管理。為了方便垃圾收集清運,村里還專門組建了一支5人組成的垃圾分類收集員隊伍,每人分包60戶,每天上門幫村民收集分類好的垃圾。
“黨員帶頭,重復做、反復做、不斷做,村民們看到生存環境變好了,自然而然就會支持。”這是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以來,望城街道曲家屯村總結的工作方法。走街入戶宣傳發動,百姓門口垃圾桶翻看檢查,村莊垃圾分類投放點值守查驗,在這里,到處有農村黨員奔波忙碌的身影。在黨員的示范引領下,全體村民踴躍參與,村莊分類準確率提升到95%以上。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看似是群眾家門口的“小事”,但要把這件“小事”做精、做細、做好可不容易。垃圾收集員姜翠卿說,“有村民不會分,我們就上門去手把手教給他怎么分,一次兩次不會,三次四次就會了。現在村民們都分得很好了,我們工作也很輕松了。”為了監督好垃圾分類效果,村里還專門安裝了一批攝像頭,村干部每天打開監控一看,垃圾分類收集員工作干的好壞一目了然。
農村地域廣闊,住宅較為分散,通常隨意處理垃圾;農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婦女居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學習接受起來較難,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基礎薄弱,卻率先在萊西取得突破:今年1-8月份,萊西全市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2000余噸,這一波的時尚潮流,“鄉下”著實走在了“城里”前頭。目前,萊西100余個村莊已開展垃圾分類工作,327個村莊配備了分類垃圾桶,計劃10月底前完成616個村莊的分類工作,年底前,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將達到70%以上。
村民們一開始是在爭榮譽,幾個月堅持下來,農民們嘗到了甜頭,垃圾分類從“推著走”逐漸過渡到了“主動干”,垃圾分類不知不覺已成為生活習慣。“村莊最大的變化是環境變好了,蒼蠅蚊子也變少了,晚上都不用掛蚊帳啦!”崔金鐸說,“‘農家樂’一下子多起來,村莊熱鬧了不少。”
Copyright ? 杭州申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備案號:浙ICP備1900074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