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保垃圾分類的知識能夠進單位、進社區、進課堂、進家庭?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將面向社區、單位、學校、家庭等推出垃圾分類知識讀本、掛圖、海報、折頁、短視頻等,還會制作專門的垃圾分類知識PPT,供宣講團成員在宣講的時候使用,垃圾如何分類、投放要求等內容都將納入PPT中。此外,還將會同教育部門采用圖畫、口訣、歌謠等多種形式,推動垃圾分類知識和環保理念融入課堂并促進市、區、街道(鄉鎮)、社區四級聯動,組織各種垃圾分類活動。
距離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還有不足5個月的時間,市城管委固廢處處長康凱表示,目前已經梳理出了60多項具體工作任務,“12月份主要做什么,明年5月前主要做什么,都梳理清楚”,近期具體的任務書就將印發。記者從市城管委了解到,預計到2020年底,本市焚燒和生化處理能力將達到2.34萬噸/日,80%以上的生活垃圾都能實現資源化處置。到2025年,本市的垃圾分類焚燒能力可達3.58萬噸/日,生化處理能力穩定在5750噸/日,并視實際情況增加或優化工藝,全面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目前,本市有224個街道(鄉鎮)正在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工作,比例達到60%以上。今年底前,東城、西城、石景山、通州區將率先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創建工作,明年在其他區同步推進,4月底前做好設施設置、宣傳動員等相關準備。
在垃圾分類運輸環節,目前,本市已經組建了1000多輛廚余垃圾運輸車組成的“綠色車隊”。市城管委固廢處副處長馬建驥介紹說,今后,全市將逐步統一垃圾收集運輸車輛的標志標識、車身標準、外觀涂裝,車身上還將噴涂清運單位的名稱、電話等信息。市民一旦發現垃圾混裝混運等問題,只要記錄下車身上公示的信息,就可以進行電話舉報。
相關:探尋垃圾變身的秘密
分類后的垃圾都去了哪兒?垃圾分類處理后,有什么用?人說“垃圾是個寶”,其實只要放對了地方,垃圾也能變成重要的資源。為了探尋垃圾從分類運輸到終端處理的變身全過程,記者分別來到通州區有機質生態處理站和通州區再生能源發電廠一探究竟。記者從市城管委了解到,預計到明年年底,全市80%以上的生活垃圾都能實現資源化處置。
占地45畝的通州區有機質資源生態處理站,就是一個“吃垃圾”的大型處理設施,每天能夠處理600噸垃圾。“這是全國規模大,也是唯一可以同時處理廚余、糞便、污泥三種不同垃圾的系統。”通州區有機質資源生態處理站總經理于廣濤說。
一輛輛來自通州區域內的廚余垃圾車緩緩駛入處理站的大門,自動稱重后,沿著斜坡爬升進入處理站的卸料車間。車間內,廚余垃圾、城市糞便、市政污泥均被劃分出不同的區域,垃圾車按照指揮信號來到指定的位置,只要打開車廂的后蓋,車內的垃圾便可以源源不斷自動落入垃圾坑內。倒完垃圾離去后,每個卸料區的感應艙門便會自動關閉。“垃圾車是密封車廂,卸料區是感應艙門,都是為了將垃圾傾倒過程中產生的臭味降到小。”于廣濤解釋說。
與通常人們想象中的垃圾處理過程不太一樣,處理車間內不僅毫無異味,且幾乎聽不到任何噪音。車間內巨大的處理設備,將分揀出的廚余垃圾、市政污泥、城市糞便經厭氧發酵后,用來制造沼氣,用于日常生活或燃燒發電。
不過,在處理垃圾、制造沼氣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也常常遇到“麻煩事”。“目前從前端收集運輸來的廚余垃圾分類質量還有待提高,其中有時會混有一些異物,比如玻璃瓶、一些又厚又大的塑料袋,或者被廢棄的刀具等,這些東西混入到廚余垃圾中,后端處理起來就會很麻煩,必須將這些‘異物’揀出來,才能繼續進行處理。如果市民垃圾分類分得好,將會相應減輕后端處理設施的壓力,提高處理效率。”于廣濤說。
廚余垃圾可以制沼發電,但其他垃圾要怎么處理呢?位于永樂店鎮的通州區再生能源發電廠,占地約295畝,在這里,人們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將可以被轉化為清潔的電能。工作人員介紹說:“通州區每天產生的垃圾總量在1800噸左右,我們一期日處理能力超過2000噸,完全滿足通州生活垃圾處理的需求。二期規劃的日處理量達1700噸,若兩期全部投產,處理的生活垃圾近4000噸/日,屆時可以滿足北京城市副中心垃圾處理的全部需求。”垃圾焚燒產生的電力除保障園區正常生產外,全部輸送國家電網,焚燒產生的熱量可供當地居民使用,而污水處理后全部回用,實現零排放,此外焚燒后產生的殘渣還可為社會提供筑路、制磚等用料。
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提出,應確定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轉運和處理設施以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設施的總體布局,統籌生活垃圾處理流向、流量。“明年5月條例正式實施之前,要做到設施服務先行。”康凱表示,將根據條例完善相關標準規范和作業要求,配置符合規范的垃圾桶,同時改造提升密閉式清潔站、中轉站,提升后端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能力。
本文來源于:北京日報
Copyright ? 杭州申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備案號:浙ICP備1900074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