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學生領到垃圾分類圖書。微 宇攝
封云英(右)在引導居民做垃圾分類。何 迪攝
難點徐駿畫新華社發
張志續(右)和哥哥在工作中 微 宇攝
郭小紅在單位。本報記者 高 炳攝
上海
小手牽大手
■ 童葆菁 上海市建青實驗學校副校長
從2017年9月起,我們就開始實施校園生活垃圾分類。智能垃圾桶哪家好?我的心得體會是:訓練成習慣,“小手牽大手”,即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讓學生形成垃圾分類習慣,進而“小手牽大手”,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的效應。
建青是一所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高中的15年一貫制學校,已有近80年歷史,現有中外學生2300余人,教職員工240余人。
近一年半以來,學校在午餐后,都要安排學生自行分類干、濕垃圾,主動將剩下的飯菜、用過的餐巾紙、塑料袋等垃圾分類投放。同時鼓勵學生開展“光盤行動”,不挑食,不浪費,減少垃圾產生。
前后對比,全校干垃圾從過去每天平均17桶減少到10桶,可回收物從原來混投變為每天4桶,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濕垃圾數量也在不斷減少。
高三年級的張慧潔同學專門負責垃圾分類工作后,家里的垃圾桶由一個變成了多個。她媽媽向我們反饋,受女兒影響,全家垃圾分類做得很細致、很規范。智能垃圾桶哪家好?正是從垃圾分類開始,過去一直被大人說教的女兒開始用她的言行影響大人了。
學校是教育人的場所,學習的目的是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明確人生目標,做到知行合一。以垃圾分類為抓手,我們相繼在各個年齡段學生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將垃圾分類與自己、與家庭、與社會緊緊聯系在一起,從小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意識。
例如,幼兒部小朋友走進社區,現場觀摩垃圾分類的實際操作,在老師帶領下將可回收物制作成各種玩具;中小學生開展垃圾分類題材的繪畫比賽,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在計算機老師指導下,運用3D打印技術,設計了四色垃圾桶,同時引入人工智能,讓機器人也參與到垃圾分類中去;高中生利用包裝紙箱、泡沫盒、pvc水管邊角料、廢舊衣物等各類可回收物和環保材料,進行相關道具的設計制作和劇本的編導,并撰寫垃圾分類研究性學習報告。
今年初,放寒假,我們的學生走進社區,廣泛參加“垃圾分類”新春打卡活動。智能垃圾桶哪家好?通過“小手牽大手”,不僅增強了同學們的環保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垃圾分類由口號變成行為,從行為到養成習慣,將宣傳教育陣地從學校延伸到家庭與社會。
微 宇整理
上海
單位分類不落后
■ 王佳儀 上海 公司白領
智能垃圾桶哪家好?最近的上海,大家都在爭做“拎得清的人”——手里拎著垃圾能分清。每天在垃圾站,都會面對志愿者直擊靈魂的拷問:“你是什么垃圾?”如果不會唱上兩句“濕紙巾,無論多濕都是干垃圾;瓜子皮,無論多干都是濕垃圾”,那遠遠算不上時尚達人。
這當然都是上海人的自嘲。垃圾分類開始讓生活發生改變,原來的很多“方便”變為“不便”——樓道的垃圾桶被撤走,投放垃圾要定時定點,街道上乃至公交車上的垃圾桶都不見了。但自嘲歸自嘲,上海人其實更多的是驕傲,驕傲于上海的全情投入,向來領風氣之先。
近一段時間,垃圾分類成了我和同事工作午餐時的熱門話題。有過全球各地工作學習經歷的同事們紛紛曬寶:“在日本,垃圾分錯了會被鄰居們寫紙條警告的,社區的阿姨還會來家里教你分類。哎呀呀,真是讓人羞愧!”“瑞士的垃圾分類手冊厚得像一本書!”“我去斯里蘭卡才知道,經濟那么不發達的地方,垃圾也是要分類的。”
大討論里,北京的同事也會隔空喊話:“這種時刻怎么能沒有帝都人民呢,你們上海不要自己偷偷進步!”
我們一度暗自慶幸——公司暫不用垃圾分類,可以暢快地叫點湯湯水水的外賣而不用大費周章地收拾。結果第二天,公司茶水間的幾個垃圾桶都分類了,而且用英文注明了用途,這意味著無論你是什么國籍,只要在上海生活,都要遵守垃圾分類的規定。那些喝了一半的咖啡奶茶被保潔阿姨一個個拎了出來。我心里想,這次,垃圾分類在上海做成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從小區到公司,從家庭到公共場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加入了垃圾分類的洪流。
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的前兩天,我頗有儀式感地網購了一些小物件,以更好地做好垃圾分類。買可降解垃圾袋的時候,我翻看商品評論,有網友說:“如果可以,我希望一直購買下去,為環保出一份力”。頓時,我感覺這座城市十分可親可愛,她讓我相信,垃圾難題最終是可以攻克的。我呢,做好“90后”“潮人”吧 ,守護綠水青山,迎接美好未來。
微 宇整理
上海
我是離垃圾最近的人
■ 張志續 上海 保潔員
智能垃圾桶哪家好?我今年39歲,安徽亳州人,在上海干垃圾清理這行已有18年。這活兒離垃圾最近,又臟又累,“80后”真沒幾個愿意干。
我20歲從老家來到上海,2001年,小區剛落成,就開始跟著哥哥嫂嫂清理垃圾。我分管40個單元、幾百戶人家,一個單元一個垃圾桶,每天要清理四五次,風雨無阻。
你可能不相信,18年來,我只有兩個春節是在老家過的,因為垃圾不放假,節假日清理工作尤其繁重。春節回不去,我只能在其他日子里抽空回去幾天,每次都是來去匆匆,因為小區的活兒很難找到人頂替,我請假了,哥哥嫂嫂就要受累多干。反過來,他們也一樣,雖然老家離上海坐汽車只需8個多小時。
大約4年前,小區開始干濕垃圾分類,每個單元設置了兩個垃圾桶。但由于沒有強制性要求,一些居民還是“老習慣”,將干濕垃圾混裝,兩個桶實際上還是一個桶。
這可苦了我們。除了收集清運,還要在垃圾房中分揀,經常要從早忙到晚。你看我臉上的日曬斑和皺紋、手上的老繭和傷口,誰說小區居民歲月靜好的背后不是我們的辛苦付出呢?
是什么維系我長年累月與垃圾打交道?智能垃圾桶哪家好?這個問題真不好說。大城市茫茫人海,兄弟倆在一起幫襯打拼,很難得吧?雖不是城市居民,沒有自己的房子,但小區里的叔叔阿姨對我們很好,很信任我們,不只將家中可回收垃圾和閑置雜物交由我們處理,平時一些小事也愿意找我們幫忙,有好吃的也會想著我們,這種人情也很難得吧?
大城市,人們很少串門,鄰居之間甚至互不相識。但我這個離垃圾最近的人,反倒認識小區里的很多人,去過很多人家。與其說我人緣好,不如說我們這一行是大家離不開的。
現在,垃圾分類在上海成了“硬約束”。按理說我們可以喘口氣了,實則不然。你看,一大早,我就要將4種垃圾桶清洗干凈并放在指定位置,其余時間仍要忙于濕垃圾的破袋和分類。因為許多人家雖然進行了垃圾分類,但在濕垃圾投放時,怕臟,不愿破袋,而不破袋的濕垃圾以及其它沒有分好類的垃圾,環衛車是不收的,甚至要被點名批評。因此,我們還要干許多別人看不見的臟活、苦活。
我希望,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文明素質與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垃圾清理的工作環境不斷改善,我們這個長期被忽視的群體能得到更多尊重與關愛。
微 宇整理
北京
跟我一起學分類
■ 封云英 北京東城區 垃圾分類志愿者
智能垃圾桶哪家好?去年開始,東城區全面推廣垃圾分類工作,我們東花市街道忠實里社區成立了一支自己的環保隊伍——“忠實守望隊”,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名志愿者,具體任務就是在忠實里南街1號樓宣傳垃圾分類。
每天早7時至9時和晚7時至8時這兩個時間段,我都會身著志愿者服裝,站在垃圾桶站旁邊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告訴居民我們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垃圾該如何分類,分出的廚余垃圾去向及用途,并且親自為居民們做示范。
“要不就不做,要干就要干好。”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為了更好了解居民垃圾分類的真實情況,我設計制作了一份表格,每天記錄居民的垃圾分類情況。為激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我還將其它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并且將可回收垃圾作進一步整理,通過資源回收屋置換相應物資,如紙巾、香皂、洗滌靈等,將其作為小禮物,鼓勵做得好的居民。
“廚余垃圾投綠桶,其它垃圾投黑桶”“您今天做的很棒!”“您這樣分不對,應該這樣分”……每天無數遍不厭其煩地重復這些話,就在這一句句宣傳動員、一分分叮嚀囑咐、一次次親手分類下,居民對我的工作的認可度一天天提升: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越來越多。不僅是我們社區,整個東花市街道居民正確投放的垃圾數量明顯增加,廚余垃圾分出量從每月60噸左右提升到150噸左右。
去年12月27日,我被北京市城管委和首都精神文明辦聯合授予“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達人”榮譽稱號。此外,我所負責的南街1號樓獲評“社區月度最棒垃圾分類獎”。大家的認可和熱情鼓勵讓我的垃圾分類工作越來越有干頭!北京的藍天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改善的,也不是一兩個社區的努力可以影響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可以將垃圾分類工作做得更好,可以影響和帶動身邊更多的人,一起守護我們的綠色家園。
本報記者 賀 勇整理
西安
種下“環保的種子”
■ 郭小紅 陜西西安 企業員工
最近,3歲的女兒從幼兒園回家,老在哼唱垃圾分類拍手歌,還向我拋來“連珠炮”般的問題:“媽媽,雞蛋殼是什么垃圾?”“那個紙盒子放哪個垃圾桶?”……
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幼兒園老師在課堂上教的。老師經常帶著一群小朋友,制作手工小卡片和垃圾分類桶,再涂抹上不同的顏色。一來二去,女兒對班里和家里的垃圾分類,有了極高的興致。
作為一名負責后勤管理的企業員工,我樂見其成。平日里,我湊巧了解這一領域的知識。我所在的后勤部門購置了很多套四色垃圾分類桶、近百個微型垃圾分類雙桶,放置在公司的辦公室、科研樓、運動場等地方。開始時,大伙還不熟悉分類標準,如今也都慢慢適應了。
從今年9月1日起,西安將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不管是小家庭,還是大集體,這里的生活垃圾分類現在都已經開始“預熱”。
看到女兒對此興致勃勃,我和老公商量下班后找來空紙盒、紙箱,跟女兒一起手工制作垃圾桶。前幾天晚上,我們把盒子涂成了紅色、綠色、藍色和灰色,分別對應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
在老公提議下,我們三人把道具一字擺開,進行垃圾分類比賽,看誰在最短時間內分得又多又準。女兒很開心,玩了一遍不過癮,要求多來幾遍。我和老公很配合她,因為我們明白,在這歡聲笑語的家庭游戲中,一顆“環保的種子”就在女兒的心里悄然種下了。
垃圾分類需要一個長期教育、實踐養成習慣的過程,路途雖然遙遠,好在已經啟程。如今,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幼兒園的孩子,都應補上這一課,共同澆灌“環保的種子”,使其生根發芽。畢竟,好環境大家享,更需大家一起參與。
本報記者 高 炳整理
深圳
我家有4個垃圾桶
■ 阮稚雯 深圳鹽田 上東灣小區居民
我今年71歲,從2015年開始,我和小區的街坊鄰居們就開始踐行垃圾分類了。
每天吃過晚飯,趁著下樓跳舞鍛煉,我就順便把當天的垃圾帶到樓下的垃圾分類機器,逐一稱重后放進對應的分類垃圾箱中。整個過程很方便,在家先分好類,下樓放進機器就可以了。
我們小區的樓道雖然每層都有垃圾桶,但在樓道里放垃圾容易引來老鼠蟑螂,垃圾每天下樓最是衛生。一開始做垃圾分類,我也不懂如何分,垃圾全裝一個袋子里。后來小區業主互相分享經驗,漸漸地我就養成了好習慣。現在我在家中的廚房、衛生間和客廳放了4個垃圾桶,分別對應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讓果皮、廢紙和易拉罐等都各有去處。
我們深圳鹽田區在社區內安排了專門的垃圾分類志愿者,還通過垃圾分類得“碳幣”換紙巾、話費等活動,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的習慣。周末和節假日,社區還會不定期舉辦活動,讓小朋友參與垃圾分類互動小游戲,達成以小帶大、人人參與的目的。
現在,上東灣小區超過80%的業主已經將垃圾分類列入生活日程。下樓扔垃圾時,鄰居們互相打招呼聊天,我通過這種方式認識了不少新朋友,鄰里關系也更融洽了。
智能垃圾桶哪家好?別人都說垃圾分類很難,但我覺得并不難。我看到日本小鎮將垃圾分成34類的新聞,覺得深圳的垃圾分類還可以做得更加精細。畢竟垃圾分類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不科學處理垃圾,人類未來就將無法生存。如果每個人心里都有這樣一根弦,為了環境,細心加耐心,很快就可以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堅持下去。
本報記者 呂紹剛整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7月04日 第 12 版)
Copyright ? 杭州申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備案號:浙ICP備19000748號-2